北极星

搜索历史清空

  • 水处理
您的位置:电网信息化物联网技术正文

RFID:大破天幕 指日可待

2013-08-12 17:13来源:雷锋网关键词:RFID物联网电子标签收藏点赞

投稿

我要投稿

二、曲高和寡、落地无声

RFID最早兴起于军事行业。上世纪40年代,二战中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。60、70年代RFID开始应用于动物跟踪、车辆管理、军事用途。198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率先在其汽车生产线上采用RFID技术,开启大规模商用的先河。

但是,技术进步和商用探索,并没有给RFID迅速带来市场普及。特别是国内,RFID从来只见概念,罕见真身。就像007系列中永远的孤独战士詹姆斯·邦德,一袭黑色西装加一个花瓶邦女郎是他所有的装备。这个活跃于英国最高安全机构的特工,给人仰望,却不给人奢望,是国家神话,却并非亲民偶像。

RFID在推广过程中,同样遇到类似的尴尬,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:

1、价格成本过高。

RFID从标签到芯片再到读写器、中间件的一整套设备的价格较高,再加上系统布设成本、系统维护成本以及可能存在的市场接受风险,严重阻碍了RFID的市场推广。目前,国内读写器的均价在5000元以上,超高频读写器则达到10000元以上。

2、技术限制。

RFID技术尚未完全成熟,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。一是应用于某些特殊的产品,如液体或金属罐等,大量RFID标签会出现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。二是传统的电子标签制作工艺仍然相对繁杂。需要将标签进行化学浸泡方可进行贴码,标签失效率很高。三是RFID标签与读写器有方向性,信号很容易被物体阻断,即使贴上双重标签,还是有3%标签无法被读取。

3、标准化问题。

RFID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。在技术层面上,RFID读写器与标签的技术没有形成统一,会出现无法一体化使用情况。在行业内部,不同制造商所开发的标签通信协议、使用频段、封包格式不同,会造成使用时的困惑和混乱。

4、安全问题和隐私保护。

RFID标签一旦接近读写器,就会无条件自动发出信息,无法确定读写器是否合法。无源RFID系统没有读写能力,无法使用密钥验证方法来进行身份验证。这就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商业安全的保护问题。

投稿与新闻线索:陈女士 微信/手机:13693626116 邮箱:chenchen#bjxmail.com(请将#改成@)

特别声明: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,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内容仅供参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凡来源注明北极星*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,转载需获授权。